(Cii.中国2025年8月29日讯)26国领导人跨越山海齐聚北京,这份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名单,折射出中国外交的全球版图与战略重心。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纪念活动。
这份名单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越南国家主席梁强、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等。
中国将全球南方国家视为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柱,这一选择既基于历史情感,更出于现实利益。名单上所有国家都具有“全球南方”国家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1.周边外交: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
在26位元首和政府首脑中,亚洲国家高达20位,占比77%,充分体现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东亚的朝鲜和蒙古,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缅甸,南亚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马尔代夫,以及中亚五国和西亚的阿塞拜疆与伊朗领导人悉数到场。
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向邻国敞开大门,与其大力发展经贸联系。在安全领域,中国致力于消除与邻国的战略分歧、增进互信,在地区层面维护和平与稳定。
2.经济纽带:务实合作的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与参与国深化政治互信、巩固双边关系的重要战略纽带。名单上的国家与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高度重合。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远超单向援助。通过技术转让和产业链整合,中国帮助部分国家从资源出口型经济向制造业转型,同时扩大自身市场空间。
塞尔维亚过去5年中塞贸易额增长120%,中国投资的匈塞铁路和河钢斯梅代雷沃钢厂项目直接创造了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
3.非传统伙伴:跨越地缘政治的传统选择
名单上三个非传统伙伴的选择背后隐藏着国际政治经济密码:塞尔维亚、古巴和斯洛伐克。
作为欧盟成员国的斯洛伐克、长期受美国封锁的古巴,以及寻求加入欧盟的塞尔维亚,他们的出席打破了地缘政治常规。
这三个国家近年都面临西方阵营不同程度的压力:古巴遭受美国长期经济封锁,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与欧盟存在分歧,斯洛伐克则在欧盟内部持对俄缓和立场。
4.多边框架:国际组织中的协调合作
中亚五国全员到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多数出席,欧亚经济联盟5个成员国全部到场。
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多边组织,签订了诸多双边与多边协议,旨在加强与邻国的外交联系。
中国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丝路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多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出席了论坛,这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的一项重要外交成果。
5.全球南方: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
中国将全球南方国家视为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柱,这一选择既基于历史情感,更出于现实利益。冷战时期,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如今这一群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量贡献的主力军。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投资基础设施,例如为坦桑尼亚提供无人机作战技术,与非洲国家开展联合军演,既提升其防务能力,又增强自身战略影响力。
文化层面,孔子学院和文化交流活动塑造了“软实力”纽带,而科技合作则通过联合研发提升南方国家的自主性。
6.中国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愿景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十周年。十年前,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五个世界”为总体布局,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承载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丰富内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
斯洛伐克2024年一季度对华电动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35%,中国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项目直接带动了其东部地区的就业复苏。
经济互补性正在重塑21世纪的国际联盟版图。当美国推行“友岸外包”、欧盟强化“去风险化”政策时,中小国家反而通过深化对华合作获得了更大的产业链话语权。
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历史追忆,更是中国外交主动布局的缩影——以发展促安全、以经济纽带重塑政治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