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速太空军事化 全球战略平衡岌岌可危

2025-05-08 06:53 文:朴盾

1.png



       (Cii.中国2025年5月8日讯 文:朴盾美国在太空军事化道路上一路狂飙,将太空定义为未来战争关键战场。2025年5月7日,美国太空部队准将克里斯汀·潘岑哈根透露,太空部队正紧锣密鼓与盟国及伙伴国商谈使用其太空港事宜。此前,在五角大楼太空测试计划框架下,虽仅在外国太空港开展过小型实验,但此次谈判范围广泛,英国、日本、法国、新西兰、挪威和瑞典等国都在其中。潘岑哈根表示:“我们将国际合作条约视为把我们的卫星送入轨道的途径。”

       在战略框架与政策升级方面,2025年发布的《太空军条令1号文件》(SFDD-1)意义重大。该文件首次明确将太空定位为“作战域”,提出“太空控制”的四级目标,即拒止、降级、扰乱、摧毁,并详细阐述了轨道战、电磁战、网络战等多种作战形式。太空作战部长萨尔茨曼强调“运用武力确保太空优势”,这无疑标志着太空军从以往的支援角色向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力量转变。同年4月发布的《国际伙伴战略》同样引人注目,其提出“赋能盟友、增强互操作性、全频谱整合”三大目标,旨在通过共享卫星数据、联合演习等手段构建类似“太空北约”的联盟体系。目前,美国已与英国、日本、法国等6国签署相关协议,不仅能使用这些国家的太空港设施,还计划整合北约成员国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

       军事能力建设上,美国动作不断。“星盾”星座部署正如火如荼,2025年计划发射超100颗卫星,其中传输层126颗、跟踪层28颗,旨在构建强大的低轨卫星网络,大幅提升导弹预警、通信和侦察能力。同时,美国积极研发轨道拦截器,通过动能或激光武器摧毁敌方卫星的天基拦截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开发中。值得一提的是,X-37B空天飞机已顺利完成第7次任务,成功验证了轨道机动与载荷投放技术。在电子战与网络战体系方面,美国部署移动卫星干扰站,开发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备实施天基电磁干扰和网络攻击的能力。此外,天基激光武器系统(如 Rapid Response Space)也在研发中,计划2025年完成地面测试。在快速响应与弹性部署方面,“战术响应太空”(TacRS)计划亮点颇多,借助萤火虫航天、火箭实验室等商业公司,有望实现24小时内发射卫星。2025年计划执行的“胜利迷雾”任务,将着重验证交会与接近操作能力。而且,美国通过采购 SpaceX“星盾”卫星、Rocket Lab 电子火箭等,构建“扩散型作战架构”,大幅缩短卫星补网周期至数小时。

       国际合作与联盟构建方面,美国与日本、新西兰等国就使用其太空港展开深入谈判,并计划在日本横田基地部署驻日太空军,以此增强在印太地区的快速响应能力。2025年,美太空军计划从卡纳维拉尔角和范登堡基地执行144次发射,其中18次为国家安全任务,ULA Vulcan火箭承担11次,SpaceX Falcon9负责7次。在情报共享与规则主导上,美国大力推进“联合太空作战愿景2031”,计划2025年完成与北约的数据链互通,构建统一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同时,美国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确立月球资源开采规则,目前已有51国加入,其中包括日本、法国等,该协定公然排斥中俄参与,意图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太空治理体系。

       然而,美国的这些举动带来诸多风险。在技术突破与战略失衡方面,2024年“红色天空”演习模拟卫星交会摧毁场景,充分验证了轨道战的可行性。GPS III卫星不仅具备常规功能,还兼具导弹预警功能,这使得军民界限愈发模糊。此外,大规模低轨星座如“星盾”的部署,极有可能加剧凯斯勒效应,导致近地轨道遭受不可逆污染。在国际博弈与军备竞赛方面,中国反卫星导弹、量子雷达等技术取得突破,俄罗斯空天军反卫星能力也不断升级,美国的行为极有可能引发“长矛效应”下的连锁反应。而且,美国单方面推动的《阿尔忒弥斯协定》被国际社会批评绕过联合国,严重违反《外层空间条约》和平利用原则。

       美国通过战略文件宣示、武器系统研发、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的三维推进,已然实质性开启太空军备竞赛。在技术上,快速部署低轨卫星星座与天基武器,妄图实现“星球大战”式威慑;合作层面,凭借《阿尔忒弥斯协定》和TacRS计划拉拢盟友,构建排他性太空联盟;规则层面,主导太空治理规则制定,巩固自身军事与经济双重优势。当下,太空作为“终极边疆”,军事对抗已步入倒计时,全球战略平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