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飞机进入钓鱼岛领背后资源争夺与主权博弈再升级

2025-05-04 16:47 文:红墙布衣

1.png



       (Cii.中国 2025年5月4日 文:红墙布衣2025年5月3日,中国海警舰艇在钓鱼岛海域例行巡航时,发现一架日本民用飞机(型号为塞斯纳208)于11时19分非法侵入钓鱼岛领空,并在11时24分飞离。中方迅速采取电子干扰、舰载直升机警告驱离等措施,全过程仅持续5分钟。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长期博弈,更折射出资源开发与地缘战略交织的复杂背景。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固有领土,明清文献如《顺风相送》《筹海图编》均有明确记载。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进一步从国际法层面确认了其归属。然而,日本长期试图通过“灰色地带战术”模糊主权界限,此次派遣民用飞机侵入领空,正是其规避军事行动约束、试探中方反应的典型策略。应注意的是,钓鱼岛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包括估算储量超10亿立方米的油气田、可满足全球数十年需求的稀土矿藏,以及硫铁矿等化工原料,这些资源对中日两国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分析指出,日本此次行动背后存在多重意图。首先,日本试图通过“民用目标”掩护军事目的,测试中方在低空监控与快速反应能力。日机选择50米超低空飞行以规避雷达探测,且由亲美派航空公司“西海航空株式会社”执行任务,凸显其策划性。其次,在日美关税谈判陷入僵局、日本威胁抛售美债的背景下,此举或是向美国示好以换取战略支持,同时为美军介入东海制造借口。更深层动因则在于转移国内矛盾——少子老龄化与经济疲软导致安倍、石破茂等政客将钓鱼岛问题作为扩军修宪的政治工具,近期石破茂威胁抛售万亿美债的言论,与此次挑衅形成微妙呼应。

       面对挑衅,中方展现了高度克制与法治化应对能力。中国海警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二条及《海警法》授权,通过舰载直升机警告、电子干扰等非致命手段实现驱离,既避免冲突升级,又强化了“常态化巡航”的存在感。此次行动依托北斗卫星监控系统与万吨级海警船构成的立体执法体系,体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随后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强调若日方继续挑衅,中方将采取更坚决反制措施。

       未来局势研判显示,日本可能升级挑衅层级。随着美国推进“印太战略”,不排除日方尝试派遣军机或无人机实施抵近侦察,甚至制造“偶遇”渔船冲撞等事件。对此,中方需在技术层面强化无人机监控与电子战能力,法律层面推动国际仲裁揭露日方违法性,外交层面则通过深化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经济合作对冲政治风险。正如专家所言,钓鱼岛争端本质是资源控制权与地缘影响力的较量,中国唯有以常态化存在与法治化手段,方能遏制任何分裂领土的企图,守护蓝色国土的战略价值。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