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 2025年5月4日消息)中国在反重力飞碟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
在技术背景与核心突破方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陈粤团队自2010年起专注于电磁驱动(EmDrive)研究。历经多年努力,2016年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微重力环境测试,测得每千瓦输入功率能产生720毫牛顿推力,这一数据远超NASA的30-50毫牛顿。团队围绕此成果发表多篇SCI论文,有力验证了其非燃料推进特性。到202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透露,基于EmDrive原理的“电磁喷射引擎”已进入卫星姿态调整系统测试阶段,并计划在2028年前应用于近地轨道卫星。
南京大学杜灵杰团队在引力子研究上实现理论突破。2023年,该团队借助超导石墨烯阵列首次观测到引力子的量子化效应,并提出引力波可通过人工场调控的理论模型,为反重力技术奠定量子力学基础。此成果发表于《Nature Physics》,还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突破候选”。同年8月,中科院力学所传来喜讯,成功研制出首台可抵消10kg物体重力的“虚化再显装置”。通过超导磁体与脉冲电磁场协同运作,在实验室实现局部区域重力场强度降低90%,不过作用范围仅为直径0.5米。
近期,一些争议性事件与原型机测试备受关注。2024年9月,浙江台州试飞的碟形飞行器“玄鸟-1”引发热议。该飞行器采用六孔涵道电机+矢量喷口设计,最大起飞重量1.2吨,续航15分钟。宣传视频中的“无动力悬停”片段遭到质疑,被指可能借助预先设定的磁悬浮轨道辅助。独立机构测试发现其底部存在未公开的超导线圈阵列,推测实际依靠电磁悬浮技术实现飞行,尽管官方称使用“AI御风系统”实现能量场操控,但数据之间存在矛盾。
根据2024年珠海航展流出的非公开资料,中国某军工集团正致力于研发“玄鸟”系列反重力飞行器,设计时速达800公里,升限3000米,相关参数列为绝密。卫星图像显示,西北某试验场出现直径50米的环形电磁场发生器,疑似与反重力实验紧密相关。
然而,中国反重力研究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与未解难题。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当前电磁驱动系统消耗10兆瓦电力才能产生1吨推力,相比之下,传统火箭发动机每吨推力能耗仅500千瓦。若将该技术应用于载人飞行器,需配备核聚变反应堆,可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EAST)至今尚未实现持续供电。时空操控理论也存在矛盾,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操控所需的能量密度高达10^44 J/m3,相当于把银河系总质量压缩至质子大小,现有材料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极端条件,部分学者还质疑“引力屏蔽”理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国际学术界也提出质疑,英国皇家学会2024年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公布的EmDrive实验数据可能存在磁场干扰测量误差,建议采用国际标准真空腔体重新验证;美国NASA则公开质疑中国团队未开放原始数据。
尽管困难重重,中国在政策支持与战略布局上不遗余力。2023年《十四五航天发展规划》将“新型推进技术”列为重点专项,预算超300亿元,反重力技术被明确视为“颠覆性创新方向”。2024年,海南文昌航天城破土动工建设“零重力实验中心”,配备全球最大(直径300米)电磁悬浮测试平台。军民融合也在加速推进,中国电科集团(CETC)与顺丰携手合作开发“蜂鸟”物流无人机,采用电磁悬浮技术实现垂直起降,计划2026年投入城市空中交通(UAM)应用,不过目前尚未突破百米级飞行限制。
对于未来,各界看法不一。乐观预测显示,2030年前有望实现亚轨道反重力飞行器原型机(推力≥10 吨),2040年完成地月运输系统测试;但保守观点认为,受限于基础物理理论,反重力技术可能要等到量子引力理论取得突破(预计2050年后)。此外,伦理与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一旦反重力技术军事化,极有可能引发“空中霸权”争夺,使现有防空体系失去作用。生物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微重力或强电磁环境可能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亟待制定人体防护标准。
总体而言,中国反重力研究已从实验室迈向工程验证阶段,但要实现更大突破,还需跨越物理理论革新、能源革命以及国际合作这三大障碍,建立兼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新模型,实现紧凑型核聚变供能,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打破技术孤立局面。(注:部分数据来自非公开渠道,需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