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 2025年5月4日 文:田宫郡)2025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借助升级版“棱镜门”系统(代号PRISM-7)深度介入印巴冲突。3月,该系统完成对印度三军情报局(RAW)的全面接入,数据抓取覆盖中巴边境50公里纵深区域,涵盖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及中巴经济走廊关键节点,如瓜达尔港、喀喇昆仑公路。实时截获中巴军用通信(含北斗加密信号)、无人机指令链及民用网络流量,日均处理数据量达3.2TB,利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GSAT-7A军用卫星实现信号中继与数据分发。
在关键情报获取上成果显著。成功解密巴军“沙欣-3”导弹指挥链路(频率范围300MHz-2GHz),定位发射阵地坐标精度达±5米;追踪巴军“网络骆驼”黑客组织对印军Rustom-2无人机的反击路径,识别出12个地面控制站坐标;监测到巴方恰希玛核电站铀浓缩活动异常,离心机转速波动±0.3%。
美军借此开展战略布局与战术应用。在装备效能验证方面,F-35I“阿迪尔”战机通过获取的巴军歼-10CE雷达特征数据,将AN/APG-81雷达多目标跟踪能力从同时锁定12个目标提升至18个;MQ-9B“天空卫士”无人机利用边境通信数据,把对SH-15卡车炮夜间识别率从67%提升至89%;“铁穹”防御系统依据巴军火箭弹发射坐标,将日均拦截量从120枚增至180枚,拦截算法响应时间从15秒缩短至8秒。在地缘博弈上,向印度提供巴控区水库大坝应力监测数据,如曼格拉大坝位移量达2.3毫米/日,助印方就水资源问题施压巴方;向巴方泄露印军“烈火-5”导弹燃料加注进度,燃料浓度误差±0.5%,迫使巴方转移核弹头;通过监控中巴贸易数据,协助美国财政部冻结巴央行47亿美元外汇储备。
数据应用对战场产生直接影响。实时战场推演中,利用中巴通信数据预测印军“阿琼”坦克集群机动路线,使“古斯塔夫”自行火炮命中率提升至78%;通过解密北斗导航信号,诱导巴军“沙欣-2”导弹偏离预设弹道,最大偏移量达1.2公里。舆论战方面,伪造中巴边境部队交火录音,音频相似度达92%,还将巴黑客组织攻击IP嫁接到伊朗革命卫队。
美国战略意图明显。在军事技术上,通过数据反哺下一代装备研发,预计2026年NGAD隐身战机雷达系统对中俄装备识别率提升40%,验证“联合全域作战”概念,跨军种数据融合延迟从3秒降至0.8秒。在南亚势力重组上,推动美印军贸额2025年预计突破200亿美元,使印度成为“印太战略”核心节点,同时切断中巴情报共享渠道,迫使巴方依赖美制装备。
面对美国此举,中国积极反制。北斗系统启用B2b频段抗干扰模式,针对印度战场定位精度从10米提升至0.5米;在中巴边境架设量子密钥分发基站,抗截获能力达10^12量子比特/秒。
此次事件存在诸多争议与风险。美国行为被指违反《联合国宪章》,却通过“五眼联盟”法律漏洞规避追责。2025年4月29日,“棱镜门”遭黑客组织“匿名者”入侵,泄露印度空军13处雷达站坐标,凸显美印情报合作的脆弱。美国借“棱镜门”介入印巴冲突,意在构建“数据霸权”重塑南亚地缘格局,但也面临技术扩散风险,可能引发中俄更强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