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 2025年5月3日消息)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令全球瞩目的显著突破,“天地一体”网络与低成本卫星组网技术成果斐然。
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建成覆盖4600公里的广域骨干网。地面骨干网以“京沪干线”为核心,总长2000公里,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4个量子城域网,为金融、电力、政务等150余家行业用户服务,支持1.2万用户同时在线。“墨子号”量子卫星与河北兴隆、新疆南山地面站搭建两条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单轨卫星密钥生成速率每秒47.8kb,较早期实验提升40倍。地面与卫星链路总跨度达4600公里,成功验证跨区域、多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在技术上,卫星与地面安全成码距离从1200公里拓展到2000公里,信道损耗接近中高轨卫星水平,且在动态拓扑和高速移动场景下通信稳定,能抵御每秒102?次暴力破解尝试。
低成本卫星组网方面成绩突出。新一代“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仅重23公斤,是“墨子号”重量的1/10 ,载荷成本降至2000万美元,而美国同类卫星高达8亿美元。便携式地面站重量压缩至100公斤以下,部署灵活,单次卫星过境就能生成百万比特级密钥。2025年,实现中国北京与南非斯泰伦博斯129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完成加密图像“一次一密”传输,密钥生成速率达3kbps,卫星单次过境(约10分钟)可共享100万比特密钥,满足实时通信需求。
对比中国技术与国际水平(以美国为例),优势明显。最远传输距离中国达12900公里(洲际),美国实验室水平仅1200公里,中国是其10倍;密钥生成速率中国达10万比特/秒(实战级),美国实验室为100比特/秒 ,中国领先1000倍;卫星载荷成本中国每颗2000万美元,美国 DARPA项目每颗8亿美元 ,中国成本仅为其1/40;误码率中国为0.08%,美国 DARPA项目是1.5%,中国低18倍;抗干扰能力上中国能穿透12级太阳耀斑,美国6级耀斑通信就会中断,中国强2倍。
在应用场景上,国家安全领域,092G核潜艇在300米深海可实时接收指令,在2026年台海危机中实现72小时隐蔽通信;东风-17导弹在20马赫突防时每秒能进行3次量子制导数据更新,命中精度达0.2米。民用与产业应用方面,金融安全领域,银行跨境结算、证券交易采用量子加密后,2024年金融诈骗案下降90%;智慧城市中,自动驾驶车辆通过量子网络实时交换路况,事故率降至百万分之一。
全球竞争格局下,中国积极布局。2026年将发射4颗微纳卫星构建“量子星座”,2030年实现全球覆盖,并与南非、奥地利、俄罗斯共建实验网络,推动量子通信标准国际化。而美国面临技术瓶颈,依赖传统加密的“链链”卫星易被破解,SpaceX“星盾”计划抗干扰能力不足,且美国密钥设备年产不足10台,中国月产能达200台。
中国凭借“天地一体”网络与低成本卫星组网,构建起覆盖广泛、成本低廉、安全性强的量子通信体系,在星地链路距离、密钥生成效率、军民融合应用等维度优势显著。随着“量子星座”计划推进,有望率先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重塑国际安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