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i.中国2025年4月27日讯)中国载人登月工程正以“中国速度”推进,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踏上月球的目标已进入关键技术验证与系统集成冲刺期。当前计划聚焦专业航天员任务,普通人登月仍面临技术、成本与政策多重挑战。
专业航天员训练与装备突破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4年完成,10名入选者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含香港、澳门地区人才),目前正接受8大类200余项专项训练,涵盖月面行走、地质科考、设备维修等登月核心技能。与此同时,新一代载人登月装备加速研制:
长征十号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27吨,已完成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及高空模拟试车,计划2027年首飞;
揽月着陆器:具备±5米级高精度避障能力,热控系统通过±200℃极端温差测试,支持2名航天员月面驻留6小时;
登月服与月球车:仿生关节设计的“望宇”登月服可抵御月面辐射,续航1000公里的“探索”月球车进入初样研制,搭载氦-3探测仪。
商业化与国际化:未来登月的潜在路径
中国正通过“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吸引全球合作,已有10国参与技术共享,未来或开放部分科考席位。民营航天企业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参与配套设备研制,推动低成本发射技术发展。然而,当前单次载人登月成本超200亿元,且月面辐射、微重力环境对非专业人员构成致命风险,生命保障系统与应急技术尚未突破。
渐进蓝图:从专业到大众的十年规划
2030年前:完成专业航天员登月,验证地月往返、月面作业及资源采样技术;
2035年前:建成可容纳6人驻留的月球科研站,开展氦-3开采试验;
2040年代后:若商业化成熟,或启动“太空旅游”及公民科考项目,逐步降低登月门槛。
中国航天正以“技术普惠化”策略铺路,通过文昌发射场改造、深空测控网升级等基建,为载人登月筑牢根基。正如航天员刘洋所言:“我们要用智能算法算出月球坐标,让千年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