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猪肾成功移植人体

2025-03-16 13:28

1.png



       ( Cii.中国2025年3月16日讯) 自17世纪人类首次尝试动物输血以来,异种器官移植历经数百年探索,终于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推动下迈入临床应用阶段。中国科学家团队近期在亚洲首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手术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全球数百万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从失败到突破:异种移植的世纪征程

       20世纪初,科学家尝试将猪、狒狒等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但均因免疫排斥和病毒感染失败。1997年,因担忧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威胁人类健康,全球叫停异种移植研究。直到2012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问世,科学家得以精准修改猪基因,清除免疫原性标记并灭活病毒基因,为异种移植扫清障碍。

中国方案:基因编辑猪肾如何破解“排斥密码”

       2025年3月,中国西京医院联合中科奥格生物公司,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肾移植至一名62岁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此次移植的猪肾来自经过69处基因编辑??的供体猪,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免疫逃逸设计:敲除猪肾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基因(引发超急性排斥的主因),并插入人类补体调节蛋白基因(CD46、CD55),显著降低免疫攻击风险。

病毒灭活:通过CRISPR技术使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失活,同时阻断猪巨细胞病毒(PCMV)等潜在病原体传播路径。

功能适配:优化猪肾血流动力学特性,使其在人体内快速建立有效滤过功能。术后第四天,患者肌酐水平从10 mg/dL降至2.4 mg/dL,接近正常范围(1.5 mg/dL)。

临床案例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应用的跨越

亚洲首例:2025年4月,成都中科奥格提供基因编辑猪肾,成功移植至一名69岁女性患者体内。术后40天,患者肾功能稳定,已出院,创全球同类手术存活时间最长纪录。

脑死亡模型验证:西京医院团队将基因编辑猪肾植入脑死亡受体,观察到肾脏持续工作14天,肌酐、尿素氮指标稳定,为伦理审查和长期安全性评估提供关键数据。

跨物种创新:吉林大学团队通过8基因编辑猪肾移植至食蟹猴,实现受体存活100天,肾功能指标完全正常,为人类移植奠定基础。

缓解器官危机数据背后的迫切需求

       全球每年超200万人因等待器官移植死亡,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超130万,仅1.5万例接受同种移植。异种移植可突破供体瓶颈:

无限供应:猪肾年产量可达千万级,且通过基因编辑实现“标准化生产”。

成本优势:相比透析治疗(年均费用超10万元),单次移植可节省长期医疗支出。

功能等效:猪肾滤过面积、尿素清除率等关键参数与人类肾脏高度匹配。

伦理与挑战技术狂飙下的边界思考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异种移植仍面临多重争议

动物伦理:供体猪需在无病原体环境中饲养,其福利保障引发动物保护组织关注。

长期风险:PERV灭活后仍存在未知病原体跨物种传播可能,需建立终身监测体系。

公平性争议:技术初期高昂成本可能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需政策引导普惠化。

未来展望:从肾脏到多器官移植

       中国团队计划2026年启动多器官异种移植临床试验,包括心脏、肝脏等。窦科峰院士表示:“基因编辑猪器官的临床转化,标志着我们从‘治疗疾病’迈向‘预防死亡’的新阶段。”随着《自然》等顶级期刊连续刊发中国研究成果,全球异种移植正加速进入“中国时间”。

       从17世纪的输血实验到21世纪的基因编辑,异种移植技术历经沧桑终见曙光。中国科学家以创新突破与严谨伦理并重的实践,为人类对抗器官衰竭开辟了新战场。这场生命科学的革命,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需全球协作构建规范框架,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