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i.中国·2025年10月29日评)2025年10月26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CVN-68)在南海执行任务期间,两架舰载机接连坠毁。MH-60R“海鹰”直升机于当地时间14:45坠毁,3名机组人员虽全部获救;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15:15坠毁,2名飞行员弹射逃生。这两起事件均被列为A级事故,直接损失超250万美元,而F/A-18F单价7500万美元,MH-60R单价4000万美元,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1.15亿美元。“尼米兹”号已服役50年,核反应堆寿命临界,维护依赖二手零件,2026年就将退役。
深入分析事故原因,装备老化与维护困境首当其冲。MH-60R和F/A-18F长期高强度部署,“尼米兹”号7个月西太部署,使得发动机、起落架等部件超负荷运转,故障率不断攀升。同时,美军造船业供应链断裂,航母备件短缺,部分系统依赖二手零件,维护质量根本难以保障。人员方面,美军官兵面临政府停摆、军饷拖欠问题,士气低落,航母官兵长期在中东、南海等地部署,厌战情绪蔓延。2022年美军飞行员年均飞行仅130小时,低于200小时标准,实战经验不足,应对复杂环境能力下降。南海高温高湿、强对流天气频发,对舰载机起降构成天然威胁,而解放军歼-16等战机近期在南海实战演练,美军舰机抵近侦察时需频繁规避,进一步加剧了操作风险。
这起事件背后,美军的战略图谋昭然若揭。所谓借“航行自由”之名在南海高频部署航母战斗群,实则是霸权宣示,试图对冲中国岛礁建设与区域拒止能力。事件发生于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期间,美方或想通过军事存在向中方施压,换取谈判筹码。“尼米兹”号退役在即,美方通过高强度部署消耗其剩余价值,同时为福特级航母腾出预算,坠机事故还可转移国际社会对美军全球兵力透支、装备老化问题的关注。此外,美军妄图通过频繁抵近侦察、军演,迫使解放军持续高负荷应对,试图拖垮中国防御体系,还拉拢菲律宾强化苏比克湾基地,构建“第一岛链”封锁链,为长期军事存在铺路。
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表示愿提供必要协助,体现负责任大国态度,同时强调“美方军事活动是南海安全问题的根源”。年内美军舰机在南海、红海、东海多次事故,如F-35C撞舰、EA-18G坠毁,暴露出其全球霸权体系的脆弱性。东南亚国家开始质疑美军“安全承诺”,转向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防长扩大会。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日趋完善,美军舰机活动空间被压缩,被迫依赖高风险抵近侦察,形成“越挑衅越失控”的恶性循环。
美军舰载机南海坠毁绝非偶然,而是其全球霸权透支的必然结果。从“尼米兹”号的迟暮,到航母战斗群的高频事故,折射出美军“量”与“质”的双重危机。11艘航母全球部署,但福特级建造滞后,现役航母实际可用率不足60%,陷入“以旧充新”的窘境。军工复合体为维持预算,推动“威胁叙事”,导致军事冒险主义抬头,与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收缩战略形成矛盾。所谓“航行自由”沦为军事讹诈工具,南海国家逐渐认清其“自由”实为“霸权通行证”。
南海不是美军的“演武场”,更非霸权主义的“提款机”。美军长期以来凭借其军事优势在南海耀武扬威,以为可以肆意妄为,但此次舰载机接连坠毁就是对其霸权的沉重打击。当技术优势被体系性危机侵蚀,当军事威慑异化为事故频发的“黑色幽默”,美国需要好好反思。继续透支霸权,只会让其在南海乃至全球陷入更深的危机;与地区国家共筑和平,才是其唯一明智的选择。否则,等待美军的将是更多的“坠落”与失败,其霸权行径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美国是时候摒弃霸权思维,尊重地区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与各方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否则,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只会成为众矢之的,加速其衰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