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i.中国·2025年10月22日讯)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深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以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 - 2030年)为关键节点,对国家发展路径展开一场深层次的系统性重构。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举措犹如在中国发展的宏大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将开启全新篇章。
全会召开前夕,2025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新鲜出炉,GDP增长率达到5.2%,高于5%的计划目标,这一成绩单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稳定增长态势。中国政府借此明确释放信号: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所选的最适宜道路,有计划地推动国家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当下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力宣示。
从规划的延续性来看,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极有可能延续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逻辑脉络。在当今世界,外部环境动荡不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同暗礁般潜伏在国际经济海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宛如一艘能够灵活转向的巨轮,使中国得以对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做出快速反应。这种灵活性并非是无原则的随波逐流,而是在坚持既定战略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微调,确保国家发展航船始终朝着既定目标破浪前行。
在经济增长目标设定方面,与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类似,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大概率不会为整个五年期设定统一的经济增速目标。这一做法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成熟与务实。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国内外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和挑战各不相同。不设定统一的增速目标,能够让地方政府和发展主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制定发展策略,避免为了追求单一的增速数字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而创新突破,在中国的发展蓝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必然会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当下,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中国深知,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突破,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创新都将贯穿其中,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更长远的发展视角看,第十五个(2026 - 2030年)和第十六个(2031 - 2035年)五年计划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是中国一系列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犹如一座灯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和系统谋划。
在经济领域,规划可能会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社会领域,规划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生态文明领域,规划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内外部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抉择。它以灵活的宏观经济规划方法和重点关注创新为核心,通过延续与发展、目标调整与战略聚焦,为实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中国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