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紧日子"与"暖民生":当财政收紧时,谁在默默承受代价?

2025-09-09 00:01 文:佚名


1.png

      (Cii.中国2025年9月9日 文:佚名2025年9月8日,潮州古城牌坊街烟火气升腾,早点摊热气氤氲,电动车流沿绿道有序穿行——这般日常背后,藏着城市的现实课题:当财政收紧,民生支出刚性增长,公务员群体正默默承受补贴停发的压力。

       一、财政账本里的"民生优先":公务员补贴为何成"首挤项"?

       潮州市财政局会议室内,"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任务清单被反复圈画。2023年,这座粤东古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77.8亿元,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占比达72%。

       "不是不想发补贴,民生支出的刚性清单容不得弹性。"财政人员翻着决算报告,指出当年教育支出32.6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1.3亿元,其中包含课后服务新增投入、社区卫生设备采购等具体民生项目。这些资金转化为养老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低保户的购药补贴等,却也让公务员绩效大幅缩水。

       潮安区32岁公务员月收入从9800元降至7500元(原绩效占比23%),房贷、育儿等开支压力陡增;其所在单位推行双面打印、经济型住宿等节约措施。这一调整源于2023年中办、国办"严禁自行发放津补贴"政策,当地清理12个超发项目,涉及金额4300万元。"这些钱够3000名困难群众发半年低保,或修两公里农村公路。"民政人员表示。但对公务员而言,这是"刚性约束"下的无奈——他们理解民生重要,却未料到自身补贴会成为"首挤项"。

      二、街头巷尾的"清风印记":廉政不是口号,是"不折腾"

       财政取舍之外,街头变化更显温度。潮州大道交通岗亭,交警规范执法,违规查扣仅针对违停、酒驾等硬伤,群众投诉量从2021年123件降至2023年19件;陶瓷产业园区内,企业财务人员3天办结环保审批,全程无吃拿卡要。

       2023年,潮州纪委监委查处"亲清政商关系"问题21起、处理33人;同期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同比增长22%,90%企业主满意。"政府'不折腾',企业才'敢投入';干部'守规矩',市场才'有活力'。"

        三、"紧日子"里的"不平衡":公务员补贴停发,谁在承受代价?

       当古城烟火与廉政清风成为日常,公务员群体的困境鲜被提及。28岁教育局科员因绩效停发,需动用应急资金交幼儿园学费;其工作笔记记满加班:编教材、组织培训、下乡调研。"我们不是偷懒,政策来了该停就得停。"

       数据更显沉重:2023年潮州公务员报考人数降15%,部分岗位因无人报名降低要求。"年轻人不是不愿来,是绩效停发后职业获得感打折。"人事干部坦言。

       重要的是,2023年潮州保障性住房投入4.2亿元,覆盖2300户家庭;而公务员群体绩效及住房补贴年度总额仅约1.8亿元。市委党校专家指出:"这不是'该不该拿'的问题,而是财政蛋糕有限时,如何切分更公平。公务员是普通劳动者,劳动价值需合理回报。一味强调'牺牲'而不优化分配机制,最终伤害的是治理体系效率。"

       财政有压力,公平无上限

       潮州的故事里,没有非黑即白的矛盾。停发公务员绩效是财政压力、政策约束与民生需求交织的无奈;而政府廉洁、秩序规范,亦是城市珍贵底色。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保民生"与"励公务员"间找平衡?比如建立绩效储备金、公开财政明细、优化考核机制等。正如古城墙上"海纳百川"的字迹——真正的"民生安泰",不该是一部分人"紧日子"换另一部分人"好日子",而应是所有建设者共享成果的"共富图景"。财政有压力时,更需守住公平底线:一个连公务员都难感公平的城市,如何凝聚更强发展力量?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