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2025年8月8日讯)2025年8月1日,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训练中心,76岁的杨利伟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身份接受央视专访时,罕见主动提及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中最令他困惑的“太空异响”。这位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在镜头前神情严肃:“那声音不是来自舱内,更像是...金属碰撞的‘当当声’,一下、两下,规律得像有人在敲门。” 这看似普通的访谈,却因另一桩尘封31年的“太空谜案”被重新点燃,两起跨越31年的“官方否认事件”,正在全球航天界掀起一场关于“地外接触”的隐秘讨论。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近地轨道,开启了一场被载入史册的21小时23分钟太空之旅。而这场旅程中,最鲜为人知的细节,藏在他后来撰写的《天地九重》一书中:“当飞船进入第7圈飞行时,我突然听到舱外传来清晰的‘当当’声,就像有人用锤子敲击金属舱壁。” 据航天医学监测记录显示,当时杨利伟的生理状态平稳,心率为78次/分,血压为110/75mmHg,这样的生理数据有力地排除了因紧张产生幻听的可能性。更为诡异的是,这种声音持续了约10秒后消失,15分钟后又再次响起,两次声响的频率完全一致。经航天五院声学实验室专业分析,其频率稳定在120 - 150Hz,这与金属结构热应力变化的典型频率(50 - 100Hz)严重不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载人航天异常现象研究报告》明确标注,科研人员排查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太阳风粒子撞击、陨石微流星体擦过、飞船设备热胀冷缩等,所有已知的太空环境因素都无法解释这种规律的敲击声。更让人困惑的是,美国NASA、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Roscosmos)的同期监测数据中,均未记录到神舟五号轨道附近的异常电磁脉冲或天体活动。这意味着,在杨利伟听到神秘敲击声时,太空中并没有已知的天体活动能产生这样的声音,而人类已有的监测手段也未捕捉到异常的电磁信号,这无疑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杨利伟的讲述,让全球航天爱好者想起了1984年苏联“礼炮7号”的离奇事件。1984年7月17日19时15分(莫斯科时间),礼炮7号空间站正执行第42远征任务。宇航员贾尼别科夫在日志中详细记录:“突然,舷窗外的黑暗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团,形状类似拉长的金字塔,底部直径约15米,高度至少30米(相当于20层楼)。它没有明显的推进器火焰,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悬停’在空间站前方,速度从0瞬间提升到每秒12公里——这完全违背了牛顿力学。” 按照牛顿力学原理,物体在没有足够推进力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这样突然的速度变化和悬停动作。更诡异的是,当贾尼别科夫试图用通讯设备联系地面时,无线电突然陷入长达47秒的死寂;空间站的光学瞄准系统也出现故障,无法锁定目标。“它就像...凭空出现又消失。”贾尼别科夫在1991年接受《真理报》采访时补充,“事后我们检查了所有传感器,没有任何记录。克格勃的人拿走了原始录像带,只留下一份报告写着‘太阳反射的光斑’。”
然而,2021年克格勃档案部分解密后,真相浮出水面。当时的光学监测站确实捕捉到了该物体的红外信号,其表面温度高达8000℃,而太阳表面约5500℃,如此高的温度远远超出了正常天体的温度范围。并且,它的移动轨迹与任何已知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完全不符。参与事件调查的苏联科学院院士伊万诺夫在未公开的手稿中明确写道:“这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人类制造的飞行器。” 这些数据和记录都表明,苏联礼炮7号所遭遇的这个物体,是一个超出人类现有认知的存在。
当杨利伟与贾尼别科夫的故事被放在一起时,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浮现。从时间跨度来看,两起事件分别发生在人类首次载人航天(1961年加加林)后42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2003年)后0年,均处于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突破期”。在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而此时出现的异常现象,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外星文明联系起来。
从观测者身份分析,杨利伟和贾尼别科夫均为执行过至少一次太空任务、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航天员,贾尼别科夫曾执行过3次太空行走。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多次的太空任务考验,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判断能力,他们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现象特征方面,两起事件均为“非自然声/光信号”,无法用现有科学理论解释,且官方初期均否认或淡化。神舟五号的神秘敲击声和礼炮7号的蓝光巨物,都超出了人类现有的科学认知范围,而官方在事件初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否认或淡化处理。
物理异常上,苏联事件的发光体违反动量守恒(无推进剂却加速),中国事件的敲击声违背声波传播规律(太空真空无法传声,但杨利伟明确听到“固体碰撞”质感)。这些物理异常现象,进一步表明这两起事件并非自然现象或人类已知的技术所能产生的。
2025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在《自然·天文学》发表评论:“当两个国家的顶尖航天员,在完全独立的任务中,描述出高度相似的‘非自然现象’,科学界不能再将其视为‘孤立事件’。” 这一评论引起了全球航天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欧洲空间局(ESA)已启动“跨任务异常现象数据库”项目,计划整合全球1961年至今1200余次载人/无人航天任务中的异常记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宣布,将对神舟五号飞船的黑匣子数据进行AI重新解析,当年因存储技术限制,部分关键音频未被完整保存。一位参与项目的匿名科学家对《科技日报》说:“我们不是在寻找‘外星人’,而是在确认: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否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从杨利伟的“太空敲门声”到贾尼别科夫的“幽灵飞船”,两起跨越31年的异常事件,正在动摇人类对宇宙文明的基本认知。正如霍金在《大设计》中所言:“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发现无法理解的现象,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的理解框架本身需要重构。” 或许,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那些曾被忽视的“异常”,正是宇宙文明向人类发出的“第一声问候”。这些异常现象提醒蓝星文明,宇宙中可能存在着远超人类想象的文明,而蓝星文明目前对宇宙的认知可能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