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寰袍)2025年的盛夏,中国外卖市场的"补贴狂欢"正以近乎荒诞的方式刷新着行业纪录。美团、淘宝闪购、京东、饿了么等平台砸下"满18减18""0元喝奶茶"的巨额补贴,将单日订单量推上2亿单的历史峰值。社交媒体上,年轻人晒出"冰箱塞满奶茶""三天不重样10元餐"的战利品,"薅羊毛攻略"在各个社群疯转——这场看似全民受益的消费盛宴背后,资本对用户流量的争夺已近白热化,而普通人的日常需求,正沦为巨头博弈中"最后的、最肥美的蝇头蛋糕"。
资本砸钱的逻辑从来直白:用真金白银换用户活跃度、换市场占有率、换未来的估值想象。从2025年4月开始,外卖大战从"百亿补贴"升级为"千亿混战",淘宝闪购宣布年投入500亿,美团、京东紧随其后,单日补贴金额动辄数亿。平台的算盘打得很精——用"无门槛满减券""0元购"等策略快速激活沉默用户,用低价刺激消费频次,把原本"三天点一次外卖"的用户变成"一日三餐全靠平台"的刚需客群。数据不会说谎:淘宝闪购日活用户突破2亿,美团即时零售订单峰值达1.2亿单,京东外卖单量飙升至2500万单。每一张被抢光的优惠券、每一笔被"薅"到的订单,都在为资本的估值报表添上亮眼数字。民众以为自己在"薅羊毛",实则是被包装成"流量工具",主动为资本的扩张之路铺砖。
但资本的野心远不止于"卖外卖"。当用户被低价驯化出高频消费习惯,平台便开始编织更大的网——从"送餐饮"到"送万物",用高频的外卖需求撬动低频的即时零售、酒旅、到店服务等高利润业务。美团的财报里藏着关键数据:40%的外卖用户会交叉购买电商商品;阿里则把外卖入口当作激活本地生活生态的"钥匙",从买菜、买药到订酒店、看电影,用户的"衣食住行"正被资本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服务网络。商务部预测,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2030年或达2万亿——这不是简单的市场增长,而是资本用补贴"喂"出的商业帝国,而民众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下单,都在为这个帝国的扩张添柴加火。
但狂欢之下,代价正在无声转嫁。表面上,用户享受着"10元吃饱""奶茶自由"的红利,实则早已掉进资本设计的"陷阱":补贴催生的冲动消费让冰箱堆满临期食品,年轻人在"薅完券"后对着过期奶茶叹气;商家为了压缩成本,悄悄换上劣质食材,食品安全投诉量随着订单量同步飙升;骑手们则在系统算法的催促下超负荷工作,日均配送单量从20单涨到35单,交通事故率同比上升27%——他们日均收入多了几百块,却要每天在"超时扣钱"和"安全回家"之间赌运气。更隐秘的是中小商家的生存危机:平台补贴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通过"二选一"、流量倾斜等手段挤压小商户利润,部分饮品店单杯利润从3元跌至0.8元,不得不靠"卖10杯亏3杯"的方式维持页面曝光。最终,消费者的"薅羊毛"变成"被反噬",商家的"薄利多销"变成"饮鸩止渴",骑手的"多劳多得"变成"拿命换钱"——这场资本游戏的代价,从来都是由普通人买单。
这场愈演愈烈的外卖大战,本质上是互联网行业"内卷化"的缩影。当平台用补贴代替服务创新,用价格战代替技术迭代,行业早已陷入"囚徒困境":你不烧钱,用户就被对手抢走;你烧钱,利润就被摊薄。经济学家警告,补贴带来的用户增长不可持续,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来自供应链优化、配送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升级——但现在,所有平台都困在"烧钱换规模"的怪圈里,谁先停手谁先死。监管的滞后也让乱象愈演愈烈: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平台,但低价倾销、数据滥用、算法压榨等问题仍屡禁不止。法律需要更锋利的牙齿,斩断资本无序扩张的黑手;平台更需要清醒的认知:用户不是可以随意收割的"流量韭菜",而是需要长期经营的服务对象。
当"满18减18"的补贴终有一天退潮,当用户的新鲜感被消耗殆尽,这场资本狂欢留下的会是什么?可能是一地鸡毛的过期食品、一批倒闭的中小商家、一群身心俱疲的骑手,还有被资本惯坏的消费者——他们习惯了低价,再难接受正常价格;习惯了即时满足,再难忍受等待;习惯了被平台"投喂",再难思考服务的本质。这不是任何一个参与方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的悲剧。
中国外卖大战的硝烟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的贪婪,更是对"民生"二字的透支。外卖本应是便利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资本博弈的战场;民众本应是服务升级的受益者,而不是流量争夺的牺牲品。当"最后的蝇头蛋糕"被分食殆尽,或许正是行业反思的开始——唯有跳出"烧钱换规模"的窠臼,回归服务本质、尊重用户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让外卖行业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毕竟,能持续创造价值的生意,才是好生意;能让普通人真正受益的资本,才是有温度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