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2025年7月5日讯)中国生态环境部最新披露的《2025-2030年生态环境治理纲要》显示,中国将以“双碳”战略为总纲,系统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生态碳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能源结构革命性调整、流域生态价值转化及海洋碳汇创新开发三大路径,力争实现PM2.5年均浓度降至25μg/m3以下,并构建覆盖长江、黄河流域的碳汇交易市场,同步探索海洋蓝碳经济新模式,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实践样本。
在空气质量攻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加速,预计到2030年煤炭消费占比压缩至45%以下,北方地区全面普及“零碳供热”技术,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1.5亿辆,AI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与防控效能倍增。生态碳汇体系建设呈现跨流域协同创新特征,2026年启动的长江、黄河流域碳汇交易平台将水土保持等6类生态项目纳入交易体系,单位碳汇定价30-80元/吨,并通过“碳汇+水权”联动机制推动年均超50亿元生态补偿交易。
海洋碳汇领域构建“资源开发—金融创新—产业协同”全链条体系,2030年计划新增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1.2万公顷,海口、威海试点“人工上升流”技术提升海域固碳能力,同步探索“蓝碳债券”等金融工具,目标形成千亿级产业链。尽管路径清晰,跨区域碳汇监测标准统一、碳市场协同机制完善及海洋碳汇方法学体系填补仍是关键挑战,我国或于2028年发布《海洋碳汇自愿减排方法学》,为全球蓝碳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注:数据及政策依据引自生态环境部规划文件及权威机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