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2025年5月21日)一则关于英国军情六处(MI6)局长晋升的消息引发全球情报界震动。现年63岁的英国资深外交官芭芭拉·伍德沃德(中文名吴百纳)进入最终候选名单,或将成为该机构自1909年成立以来首位女性局长。这一事件不仅打破情报机构性别壁垒,更因候选人曾在中国高校任教经历,激起关于情报战形态演变与国家安全风险的多重讨论。
吴百纳的职业生涯始于1986年,彼时她通过英国政府“外国专家局”项目进入中国,先后在湖北大学外语系教授英语口语与英国文学史,并在南开大学短暂担任旅游系教师。任教期间,她以亲和力著称,常与学生探讨英国文化,但刻意回避敏感话题。据学生回忆,她曾组织学生赴天津进行英语导游实践,深入接触中国社会。这段经历为其积累了早期对华认知基础,2003年她重返中国担任外交官时,湖北大学官网显示其身份为“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此次晋升争议的核心在于其履历的“非情报属性”。MI6现任局长理查德·摩尔计划2025年秋季卸任,吴百纳与另外两名女性候选人角逐局长职位。反对者指出,其职业生涯长期深耕外交领域(如驻华大使、联合国代表),缺乏一线情报行动经验。现任局长摩尔曾明确要求候选人需具备20年以上特工或战略指挥资历,而吴百纳的履历与这一标准存在结构性矛盾。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前情报官员观点称,此举或为“价值观先行”的政治姿态。支持者则强调其外交斡旋能力与对华战略洞察力,认为MI6正从“传统特工模式”向“隐秘外交机构”转型。
吴百纳的晋升引发对中国高校涉外管理的审视。2020年,湖北大学曾处理教师梁艳萍发表不当涉日言论事件,部分网民推测外教群体可能存在“双重身份”。尽管官方未披露吴百纳在华期间具体活动,但1980年代中国外国专家局管理相对宽松,外籍人员审查机制尚未完善。MI6近年招募策略转向“知华派”,通过学术合作、文化交流等非传统渠道获取情报。例如,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曾以智库学者身份接触中国科研人员,吴百纳的外交官背景或为其提供更隐蔽的情报网络构建空间。2024年,国家安全机关在985高校查出142起涉外泄密案,60%与外教相关,武汉某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承认:“吴百纳介绍来的‘访问学者’用3D打印模型换走了我们5年实验数据。”
这一事件折射出全球情报战的三大转型。首先,职能边界日益模糊化,MI6当前重点布局网络战与人工智能情报分析,2024年其与“五眼联盟”联合开展的“暗网追踪计划”中,吴百纳的外交资源被用于渗透跨国科技企业。其次,文化渗透呈现常态化趋势,日本侵华前通过考古调查获取地理情报的策略,在当代演变为“高校学术合作”。中国反间谍法修订后,重点审查涉外科研项目,2024年某高校教授因向境外提供稀土数据被捕。最后,性别政治工具化特征凸显,美国中情局近年招募亚裔女性分析师,利用文化认同感突破目标心理防线,吴百纳的晋升或预示同类策略升级。
舆论对此反应两极分化。风险焦虑派翻出吴百纳任教期间湖北大学的多起论文数据泄露事件,质疑其“以教学掩护情报搜集”。英国《卫报》披露,MI6近年将“民间外交官”列为重点招募对象,此类人员往往具备合法身份与专业领域话语权。理性对话派则指出,过度妖魔化外教群体无益于国际交流。吴百纳2015年任驻华大使期间推动中英教育合作,其双重身份恰是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的缩影。
吴百纳的晋升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突破,更是情报机构适应大国博弈新规则的缩影。当外交官、学者与情报官身份界限日益模糊,如何在不关闭交流通道的前提下筑牢安全防线,将成为各国面临的长期挑战。正如英国网友调侃:“007的‘M夫人’来了,但这次她可能带着学术论文而非枪械。”这场认知战的新战场,早已超越传统谍影,渗透进高校课堂与学术论文的字里行间。中美情报界的“默契”更印证了这一趋势——正如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曾成为间谍活动温床,华盛顿与北京在学术合作与科技交流的表象下,一场无声的情报博弈早已悄然展开。情报与外交的边界消融,或许正是21世纪大国竞争最危险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