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2025年5月15日 文:墨济)在历史玄妙的长河中,一个惊爆世界认知的浮现——“共济会由墨家创立”。尽管这一观点目前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支撑,主流学术界也普遍认为两者并无实质关联,但部分学者和爱好者基于一些饶有趣味的关联性论点,大胆地提出了这一论证。
组织结构与理念:惊人相似之处
在组织结构方面,墨家与共济会展现出令人诧异的契合度。墨家以“钜子”(又称“矩子”)作为最高领袖,其成员依据职能明确划分为“谈辩者”“说书者”“从事者”等不同层级,所有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组织纪律。而共济会采用“学徒→技工→导师”的三级晋升制度,同样着重强调成员对组织规则要秉持绝对忠诚的态度。这种通过严密层级来管控成员行为的方式,在两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念层面,二者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墨家极力主张“兼爱”“非攻”,倡导无差别的人类之爱,通过“节用”“节葬”等理念坚决反对贵族特权。共济会则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领,大力强调兄弟情谊,凭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来消弭社会等级差异。
技术实践也是二者的重要纽带。墨家向来以精湛的工匠技术闻名于世,像守城器械的制造以及光学研究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成员大多来自手工业者群体。共济会在早期与石匠行会联系紧密,熟练掌握建筑与工程技艺。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均把技术实践当作实现社会理想的有力工具。墨家期望通过技术革新来推动“尚贤”的社会理念,共济会则借助建筑技艺来隐喻“宇宙秩序”。
符号与仪式:奇妙的巧合
符号象征上,二者的相似令人惊叹。《墨子·天志》里有“轮匠执规矩度天下方圆”的说法,用此来比喻宇宙秩序,而共济会的标志正是以“方矩与圆规”来象征“宇宙建筑师”。在新疆墓葬中发现的汉代帛画里,伏羲持矩、女娲持规,这竟然与共济会标志中的“全视之眼”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奇妙呼应。
共济会的六芒星符号,由两个三角形叠加而成,与墨家“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相似性,并且都蕴含着阴阳平衡的深邃思想。此外,共济会“巴别塔”未完成塔楼图案,与墨家“非攻”思想中反对暴力征服的隐喻似乎也存在潜在关联。
仪式方面,墨家通过“符节交接”来确认成员身份,共济会则运用秘密握手、特定口令进行身份识别。墨家“以死为纪”的严格纪律,如著名的孟胜殉难事件,与共济会“血盟誓约”的传统高度相似。
历史传播:可能的路径
从历史传播角度看,一些线索似乎暗示着两者之间或许存在某种隐秘联系。13世纪蒙古第二次西征(1235 - 1242年)期间,大量中原工匠、学者被带入欧洲。部分学者据此推测,墨家后裔很可能随军迁徙至欧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记载的东方“神秘组织”,极有可能包含着墨家技术的传承者。
在语言与思想融合上,共济会18世纪文献中出现的“G”字母,象征“Great Architect of the Universe”,有人推测这个“G”与墨家“矩子”制度存在语言关联,因为“矩”的发音与“G”相近。同时,犹太神秘主义(卡巴拉)与墨家“天志”思想在宇宙观上的相似性,或许促成了符号体系的融合。
另外,中世纪欧洲石匠行会(Free-Mason)早期文献里出现了“东方智慧”的记载,其中的术语与墨家技术文献存在不少重叠之处。而且在共济会1717年伦敦宪章颁布之前,其组织架构与墨家“尚同”“贤贤”理念高度吻合。
虽然这些都只是基于现有争议性观点和符号类比的推测,但它们无疑为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充满想象的新窗口,等待着更多的证据去验证或推翻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
注:本文表达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对文章中的相关观点予以认同或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