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2025年5月15日讯)美国能源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将于2025年5月下旬提前启动B61-13核炸弹的批量生产,相较于原计划整整提前了近一年。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国际安全格局之中,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B61-13核炸弹在技术参数与性能方面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其爆炸当量极为惊人,最大可达360千吨TNT,这一数字是1945年广岛原子弹(15千吨)的24倍之多。爆炸时,它的半径可达数公里,所释放出的高温、强大的冲击波以及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制导与穿透能力上,该核弹集成了GPS/惯性导航以及抗干扰数据链,命中精度误差不超过30米。借助“自旋火箭+可控尾翼”技术,它能够轻松穿透30米深的地下混凝土工事或者100-200米的地层,显然是专门针对加固军事设施而设计。不仅如此,B61-13具备高度的模块化与灵活性,当量可在5-360千吨之间灵活调节,支持空爆、地爆、钻地引爆等多种模式,并且能够与B-21隐形轰炸机、F-35战斗机完美兼容,未来还计划适配高超音速导弹。
美国加速生产B61-13核炸弹有着多方面的动因。从地缘战略需求来看,该核弹的钻地能力旨在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地下设施,诸如洲际导弹发射井、指挥中心等,试图突破现有的防御体系。同时,它也用于替代老旧的 B61-7和B83-1核弹,以此维持美国核威慑的灵活性。在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方面,B61-13基于B61-12的成熟技术,例如制导尾翼套件,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此外,采用3D打印铀核心和自动化产线,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了40%。不可忽视的还有国内政治因素,共和党坚决反对削减高当量核弹,B61-13作为一种折中方案,巧妙地平衡了两党立场。
这一生产加速计划给国际安全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军备竞赛风险显著增加。B61-13的出现极有可能刺激中国和俄罗斯加强地下工事的防护,比如中国的“深地长城”计划,同时也会促使两国加大反导系统的部署力度。而且,它模糊了战术与战略核武器之间的界限,进一步降低了核使用的门槛。其次,预警时间被大幅压缩。B61-13的快速部署能力,迫使对手不得不缩短核响应周期,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误判的风险。
关于生产计划的细节,2025年5月下旬,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潘特克斯工厂将负责B61-13的首批生产。预计总产量将达到数十枚,并且会以“一换一”的模式逐步取代B61-12。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洛克希德-马丁负责制导部分,波音专注于载具适配,通用原子能则承担核材料相关工作,多方联合开展研发。
B61-13的加速量产无疑标志着美国核武库正朝着“精准高毁伤”的方向大步转型。其先进的技术突破以及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极有可能重塑全球核平衡。在此形势下,中、俄、朝、巴、伊必须高度警惕此类武器对本国地下防御体系带来的严峻挑战,持续大力推进反导技术以及战略预警能力的建设,以维护本国的安全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