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中国/全球调研数据2025年5月14日)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数十亿人的生活。截至2025年,全球宗教信仰格局呈现出丰富多样且动态变化的态势。
全球十大主要宗教及信徒规模
基督教以24亿信徒位居榜首,占全球人口的31%。其分支众多,天主教占比50%,新教占37%,东正教占12% 及其他。广泛分布于美洲(特别是美国,约7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欧洲(东欧地区较为集中)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信徒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伊斯兰教拥有19亿信徒,占全球人口的24.5%。主要分为逊尼派(占85%)和什叶派(占15%)。在中东和北非地区,超过90%的人口为穆斯林;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拥有2.3亿穆斯林;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地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分布区域。
印度教信徒达12亿,占全球人口的15.5%,是多神教,强调轮回与业报,主要集中在印度(约80%的印度人口信仰印度教)以及尼泊尔。
佛教拥有5.3亿信徒,占全球人口的6.7%,分为汉传、南传、藏传佛教等分支,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国家。
民间信仰与神道教合计约有4亿信徒,其中包含中国民间宗教(以祖先崇拜、自然神信仰为主)以及日本神道教(拥有6300万信徒)。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拥有1.5亿信徒,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
锡克教有3000万信徒,是印度的一神教,反对种姓制度,信徒大多居住在印度旁遮普地区以及海外移民社区。
犹太教拥有1400万信徒,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占75%)、美国及欧洲部分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之一。
巴哈伊教作为新兴宗教,倡导宗教和谐与人类一体,拥有800万信徒。
全球无宗教信仰的人口达12亿,占全球人口的15.6%,其中包括3亿无神论者、世俗人文主义者以及未明确表态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欧洲(北欧地区约60%的人口无宗教信仰)以及中国城市(官方统计无宗教信仰者占73%,实际可能更高)。
各国宗教占比与典型特征
美国是宗教多元化国家,基督教(新教为主)占比74%,福音派影响力较大,同时无宗教信仰者占23%。
印度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种姓制度残余仍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占比14.2%。
沙特阿拉伯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瓦哈比派占据主导地位,严格遵循教法,非穆斯林禁止公开进行宗教活动。
日本神道教与佛教融合度高,神道教拥有6300万信徒,佛教拥有8000万信徒,两者合计占比 80%,民间信仰如稻荷神崇拜十分普遍。
菲律宾78.8%的人口信仰天主教,这深受殖民历史影响,伊斯兰教在南部地区占比6.4%,同时本土教会如Iglesia ni Cristo正在崛起。
中国官方统计无宗教信仰者占73%,但实际参与宗教活动的人数众多,佛教与民间信仰的信众估计达7-8亿(含未统计部分),例如道教、祖先崇拜等宗教活动广泛存在。
德国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占比58%,通过教堂税制度维持宗教组织运转,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
伊朗99.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严格执行宗教法律,国内少数巴哈伊教徒受到迫害。
全球信仰格局对比与趋势
从地域集中性来看,基督教集中在美洲、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印度教和佛教则集中在南亚及东亚文化圈。
在增长动态方面,伊斯兰教因较高的生育率(年均1.8%),预计到2050年信徒数量将超过25亿,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宗教。基督教在非洲增长显著(年均2.5%),但在欧美传统教会出现衰退迹象。无宗教信仰群体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例如瑞典仅有7%的人口信仰宗教,这与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政教关系上,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美国坚持政教分离,中国推行宗教中国化政策,各国模式各不相同。在经济伦理方面,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伊斯兰金融(如沙特主权基金)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在文化层面,宗教呈现出本土化与冲突并存的局面。非洲基督教融合了当地传统仪式,东南亚佛教与民间信仰相互共存;然而,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与穆斯林之间存在矛盾,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教派冲突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