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第三次长期驻留农业实验启新程

2025-05-10 06:19 Cii.中国

1.png



       (Cii.中国2025年5月10日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第三次长期驻留任务在2025年4月下旬顺利画上句号,同时,新一批航天员即将开启的太空农业实验也备受瞩目,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稳步迈向新高度。

       神舟十九号乘组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于2024年10月30日踏上征程,在轨驻留长达182天,成功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时长纪录。在任务执行期间,航天员们表现卓越,完成了6次舱外作业,累计时长达到48小时。在此过程中,他们对舱外机械臂载荷接口进行了升级,为后续更复杂的太空操作提供便利。此外,乘组还积极开展了87项科学实验,研究范围广泛,涵盖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

       此次长期驻留任务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亮点。再生生保系统表现出色,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8%,尿液净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为空间站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空间站建设方面,首次实现10米级舱段转位,成功攻克大型设备在轨维修技术难题。而在太空农业领域,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实验,通过实验揭示了太空环境下作物基因表达的关键变化,为未来太空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驻空间站的神舟二十号乘组,将肩负起推进三大核心太空农业实验的重任,致力于加速太空资源利用技术的突破。

       在“太空超级稻”培育实验中,将采用先进的3D打印培养舱与AI环境调控系统,精准模拟地球光照条件,深入研究微重力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实验旨在培育出具备抗辐射、短日照特性的高产水稻品种,为未来月球基地实现粮食自给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多物种闭环生态系统实验是一大创新之举。首次引入斑马鱼、线虫与微生物,构建四级生物链,以此探索太空闭环生态循环技术。其中,针对斑马鱼的实验将着重研究失重环境对其骨骼、肌肉的影响,所得成果可为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提供重要的医学参考。

       人工光合作用制氧技术实验同样意义重大。通过半导体催化技术,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及燃料(如乙烯),预计氧气转化效率将提升50%。这一技术若取得成功,将大大降低深空任务对地球补给的依赖程度。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空间站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此次任务将搭载欧空局“太空珊瑚礁”生态箱、沙特耐旱地衣等国际项目,有力推动跨领域合作,促进全球航天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从未来规划来看,2025年下半年,中国计划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使其与空间站共轨运行。这一举措将极大拓展对暗物质、宇宙演化等领域的研究范围,助力天文学科取得更多重大发现。到2030年,太空农业技术将作为首批部署系统应用于月球基地,为月球科研站的长期稳定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空间站正实现从“技术验证”到“应用深化”的重要转变,太空农业实验的开展更是为载人登月、深空探索等宏伟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